第(2/3)页 朱元璋摆了摆手,道:“好了不说这些了,继续看。” 朱雄英有了第一次,第二次就熟练多了,拿起一份奏疏,摊开便看。 “福建布政使孙成文谨奏,奏呈晴雨录并米粮价格,七月雨量充沛并各河道安润无生发蝗蝻,粮价平稳……” 这是一份地方奏报天气和粮食价格报告。 这回,朱雄英也不用请示朱元璋了,直接朱笔一提,便在奏疏上写下一个览字。 朱元璋半躺在椅子上,笑而不语。 接下来,朱雄英又陆陆续续的看了好几份奏疏。 不过都没有什么大事。 大都是奏报地方日常情况的,还有些甚至汇报地方趣闻的,譬如有个奏折里说,普陀山法雨寺住持圆寂,还有个叫郭小四的文人前段时间也死了。 还有更甚的,河南开封府知府奏报,他们开封有个妇人拾金不昧。 什么抓贼的,破案的,当街卖孝帽的,孕妇流产的…… 朱雄英看得一阵无语。 这和他想象中的奏疏完全不一样,他以为的奏疏都是奏报军政大事,或者是弹劾这个弹劾那个的。 现在看起来,好多都是平平无奇啊! 一旁的朱元璋看着微微蹙眉的朱雄英,笑道:“大孙,是不是感觉很无趣?浪费时间?” “嗯。” 朱雄英并不否认的点了点头。 “大孙,你这就错了!” 朱元璋笑眯眯的看着朱雄英,道:“其实没有大事,那便是最好的事!” “而且,你也可别小看这些小事,咱啊,能通过这些小事了解咱大明的整个情况。” “你看这个开封府妇人拾金不昧的,这说明开封府治安好,民风好,还有这个孕妇流产的,说明有些地方官员尸位素餐,没有作为!” “懂了吗?” 朱元璋谆谆教导着。 朱雄英听罢,忍不住点头:“孙儿受教了!” 是自已一开始先入为主,以为奏折就是军政大事,上来就是要指点江山,挥斥方遒。 但恰恰如老爷子所说的那样,没有大事,那才是好事。 而且他也明白了一个道理。 那就是这个年代没有网络,没有手机,没有便捷的沟通方式,对于皇帝而言,奏疏就成了他的网络。 通过奏疏,他可以了解整个国家的大小事务,是臣工与皇帝沟通的一条最重要的通道。 尤其是对地方上的官员而言,上一趟京师朝见皇上是桩很难的事。于是,一年到头大量的大小事务便通过奏折来禀报,并按照朝廷对奏折的批复来办事行政。 同时,奏折也是臣工与皇上感情联络的主要纽带,皇帝可以从日常的奏折中看出所委大员对他的情谊深浅,忠诚程度,和朝廷贴心不贴心等等。 就仿佛是一个聊天网络,皇帝是群主,是老大,其他人则是群成员,除了上述作用以外,偶尔遇上好笑的还能消遣一下。 接下来的这份奏疏,就让朱雄英忍不住嘴角微微翘起。 “臣李景隆奏报,蒙皇上厚爱,臣世袭魏国公,臣读兵书有年,窃慕古人忠愤激烈之流,惟才智浅薄,过不自量,知小谋大,力小任重。臣日夜思报国,然寸功未立,家中豪奴却狐假虎威,横行不法,巧取豪夺,侵占地方田地,臣虽不知,但有失察之责,故尔,臣严惩豪奴,将所侵占之田地交还朝廷,佃户,佃租,一并交还!” “皇上爱民,臣却不能怜惜黎民,纵容豪奴欺压百姓,臣,辜负天恩,羞惧交并!” 言辞恳切,认罪态度还算好。 不过就是…… 还提一嘴自己读兵书的事,想要干嘛? 朱雄英苦笑摇头。 朱元璋听罢,一脸玩味的看向朱雄英:“这是你教他写的吧?” 朱雄英嘴角微微扯了扯:“还真是什么都瞒不过爷爷的慧眼。” “呵——” 朱元璋轻笑了一声:“你自己搞出来的事,你自个批阅。” 一副甩手掌柜的模样。 朱雄英:“……” 这可不是刚刚那些写个阅或者览字就能完事的折子,老爷子则是完全交给自己,要知道自己随便几个字,就能决定曹国公李景隆的命运。 无奈之下,朱雄英只能摸着下巴想了一会,便提笔蘸了朱砂写道: “知汝惧死实慎,然羞则未也!” 第(2/3)页